书籍,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宝库,是广大青年的良师益友,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读书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大家都了解的,全社会对如何提高读书效率的讨论也很多,多读、精读、带着问题读、分角色朗读,有感情的读等等,都是想用外在的形式促使学生在读书时能有所收获。课堂教学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渠道,而课外阅读则可以充实和扩大课堂学习的内容。搞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学生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开拓视野,提高兴趣,培养自学能力等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学院目前没有开学,本学期的教学都是通过网络线上进行的。针对此情况,五月份,学院在大专班学生中开展了读书活动,倡导同学们利用居家防疫的时间多读书,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陶冶情操。并为同学们推荐了以下6本书: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李尚龙)、《把时间当做朋友》(李笑来)、《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覃彪喜)、《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张志)、《平凡的世界》(路遥)。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同学们读书的热情,很多同学表示愿意放下手机和游戏,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每位同学都写出了读书心得。自本期简报开始,将陆续刊登同学们的读书心得,让我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勉励,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质量。
共同抗“疫”篇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我们居家抗疫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英语专业 李若云)
因受疫情影响,不能如期返校。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里,我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温故而知新”,将对我影响较大的一些书籍再次复读了一遍,现将其中的一部分心得分享给大家。——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英语专业 李若云)
再次阅读了这本书,我对书中体现的精神有了新的感悟。《平凡的世界》作者通过对小人物的深度刻画,把主人公经受的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描写苦难的新时期作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把苦难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的作家却并不多,路遥当属其中之一。这部小说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极力书写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在这样的形式之下,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我想说:作为中国人,我骄傲!

读《狼图腾》有感
(计测 祁志远)
疫情期间我利用课余时间解读了《狼图腾》,它向我们展示了曾经美丽的蒙古大草原和草原人、草原狼艰难、丰富而又让我们觉得新奇的生活。作者十几年的知青生活,使得这些故事读来娓娓动人,跃然纸上。撇开一些极具争议的观点不谈,仅谈一谈我能够从狼身上感悟的一些东西:(计测 祁志远)
1.认识自己的周围环境
只有像狼一样熟悉草原,熟悉草原的声音,才能因势利导地运用各种战术来捕获自己的猎物,躲避敌人的攻击。狼能利用大雪窝围捕黄羊群,能借白毛风的势全歼军马群,能利用地形给小狼崽选择最安全的洞穴,这些无不是建立在它们对草原环境极其熟悉的基础上。
而做事情也必须先沉下心来好好熟悉自己的周围环境,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如果对工作环境都不熟悉,那即使你能力再强,也只能“龙游浅滩遭虾戏”了。
2.讲究策略
《狼图腾》很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狼丰富多彩的杀敌方法。开篇就是一个草原狼围捕黄羊的大战役,波澜壮阔,纵横捭阖,动静结合,一气呵成。真正的作战时间不过十几分钟,但作战前狼群耐心的伏击、精妙的设围、细致的观察,营造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紧张而又亢奋的氛围;而作战时的迅雷不及掩耳、放掉还有战斗力的黄羊而击其余部的智慧、颇有些卑鄙却极其实用的狼抓黄羊的绝招,又让我们拍案叫绝,赞叹不已。这动静之间,却将草原狼卓越的智慧、耐性、组织性和纪律性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人不是狼,狼的种种策略也是在艰苦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但我们的确可以从狼身上借鉴很多东西,但学习草原狼也不能拘泥于具体的战术,而是要锻炼自己勤于思考、善于应用策略的能力。
主动的去观察和学习,积极的思考,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采用不同的方式,在实战中磨炼自己。
3.危机意识
狼的本领狼的智慧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们也是在几千年艰苦的草原生活中磨炼出来的。变幻莫测的草原气候、恶劣的草原环境、各种动物的逃生本能还有来自人的巨大威胁,使得狼始终生活在险境之中,随时都处在被饿死、冻死、打死的境遇中。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只要你有丝毫的放松,就可能会被社会淘汰,这很像狼群生活的大草原,公平而又残忍。所以我们也得有狼的危机意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给自己加压,正如张瑞敏所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往往不利的形势更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正是这个道理。
4.勇气和血性
当狼逃生时,它甚至可以咬断伤腿,刮骨疗毒是治伤,而狼是自伤,颇有壮士断腕的壮烈。当狼袭击马群时,它甚至可以选择最残忍的自杀式打法。当搬迁时,小狼宁愿被勒死也不屈从,让人感慨训老虎易,训小狼难。狼与生俱来的血性和傲气,帮助它们在恶劣的草原环境中生存下来。草原上以前也有老虎等其它动物,之所以只有狼独存,原因就在于此吧!
社会如战场,危机四伏,如果没有应对困难的勇气,你就很难生存下去。有了勇气,还要有狼一样的血性,积极的主动的去迎接挑战。只有在不断的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斗争中,人才能进步,才能成长。
5.团队精神
读《狼图腾》,看那些让人血脉喷张的狼群的捕食故事,更是能鲜明的看到狼群的威力。狼群由狼王统一指挥,进则同进,退则同退,协同作战,无往不利。比如围捕黄羊的时候,有狼去寻找大雪坑,有狼去骚扰,有狼去伏击,在总攻的时候也是井井有条,狂而不乱。更让人称绝的是,狼群即使在撤退的时候也井然有序,猛狼冲锋,狼王靠前,巨狼断后,完全没有鸟兽散的混乱。
通过对《狼图腾》的解读,使我不禁联想到我国当下对于抗击疫情所展现的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本色: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国的各行各业用自己的行动,为抗击疫情共同连接成一个整体,为抗击疫情贡献着力量!
最后借此为中国加油!为世界加油!为抗击疫情加油!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 英语专业 赵濛)
读完《平凡的世界》,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有时也禁不住热泪盈眶。我没有资格对它评述,却只有被它感动。( 英语专业 赵濛)
纵观全书,我觉得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苦难和奋斗,平凡和伟大,而贯穿其中的是亲情、友情、爱情。讲述了一个平凡人的奋斗历程,一个平凡家庭的奋斗历程。 联系当下,鼠年之际,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现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喜迎新年的气氛,阻挡了人们团聚的脚步,而一群工地工人他们用平凡的身份铸造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们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建好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对啊,普通人的劳动同伟人的业绩一样伟大,从书中我认识到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是最伟大的,能够让我在努力奋斗的同时提醒自己保持一颗平凡的心。
至此我想到,我们身边又何尝不是有一批又一批这样的人呢?他们身份平凡,但默默奉献,不求回报......
从电视新闻上知道,疫情的发展很快,目前传染源还不是很明确,但传染方式有“人传人”、“飞沫传人”等。一时间,人们恐慌于“新型肺炎”的阴霾。这时,您们—平凡而伟大的白衣天使、生命的卫士选择“逆行”而上,奔向抗击疫情的第一线。面对疫情的威胁和防护物资的紧缺,您们义无反顾地迎难而上。面对这一场不同寻常的战役,您们舍弃个人安危,为我们举起护卫的大旗。还有那些累的躺在地上就睡的医护人员叔叔阿姨们,为抗击疫情争分夺秒;当看到84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冲在第一线带队防控疫情时,我泪流满面。正是钟爷爷到武汉亲自探访后告诉我们疫情的传染方式,指导我们如何预防疫情,保护自己。
在疫情刚开始爆发时,我们会恐惧,也会为自身安全担忧,但当看到您们这些最美“逆行者”白衣斗士时,我们看到了希望。是您们为患者、为社会燃起希望之光,托起信心与希望。
当前,在习近平爷爷的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奋战在疫区一线的医务人员,人民警察,防疫人员,人民军队,夜以继日工作的火神山医院工程建设者……全国14亿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一定会取得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
因为有爱,有了温情,有了力量,世界变得如此美丽!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中的我们更应秉持着平凡但不平庸的心,去温暖照亮世间不平凡的瞬间!
大学生的思考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英语 温佳怡)
今天,我读了覃彪喜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读完之后,沉默良久、回味良久、反思良久。 来到这里,一切都没准备好、什么都没考虑到就匆匆忙忙踏上了征途,而生命中某些不可或缺的东西却仿佛一点一点从脑海中淡出了······ 无聊的时候,我就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思索,思索我辛苦了四年、忙碌了四年考到这里来,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该做些什么。难道仅仅是每天吃饭、睡觉、听课、聊天?难道仅仅是交交朋友、逛逛街?曾经的誓言呢?曾经的梦想呢?这些最初在我的心灵中高贵而神圣的东西究竟到哪里去了? 一晃眼,两个月又过了,我居然浑浑噩噩到没有为自己的脑海中留下些许回忆······难不成我还要继续这样走下去?走完大学三年或四年甚至一生的时光?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是否值得所有大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英语 温佳怡)

学生思索。当我们在大型超市里随心所欲地购物时,当我们在饭店里觥筹交错时,当我们成群结队地奔向网吧时,我们是否问过自己的良心:这样做,对自己、对亲友意味着什么。 世界上有多少事等着我们去做,我们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堕落,明明在午夜梦回时空虚得无以复加,却还是在清晨醒来的时候带上面具开始新一天那自欺欺人的生活······我们能够依赖父母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如此单纯平静地生活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的时日不多了······当我们收拾行装准备踏入社会的时候,我们的羽翼是否已经丰满,我们是否能够在无垠的天地间自由的翱翔。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热情在哪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气在哪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刚毅又在哪里?难道这些振奋人心的诗句只是考卷中的唱词、高考作文中的钱币?难道它们只配做我们奔向所谓的“天堂大学”不可或缺的工具吗? 浙江大学郑强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如同商品,从幼儿园开始生产,走过小学、初中、高中到了大学,这商品早就已经坏掉了。你以为中国男足换个教练就能够将乾坤扭转吗?不可能了,同学们······”下面哄堂大笑——我笑不出来,我想哭,我觉得,我也坏掉了。 商品坏了还可以做一件,而人,是不是也可以回到娘胎里再活一次? 我不是悲观的人,但我乐观不起来······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计测 徐重阳)
这本书对于大学生而言比较有名,在进入大学后,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计测 徐重阳)
这本书的主要读者是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仿佛是一本进入大学后的行事手册一般应当熟读牢记并严格执行。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甚至进入大学之前就应当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只有思考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大学生活才不会迷茫空虚,才会有明确的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不会盲目,大学时光才不会虚无。
作者开篇讲的一个关于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一定要有系统分析能力,大学生的思想要有一定的深度。我对这种说法十分赞成。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区分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有一些非大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实践专业知识方面的能力,同样可以达到那些进入大学进行专业学习的大学生的水平。而大学生的系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经历不一定能达到非大学生的境界。
大学的几年时间,最重要的不是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是在大学的这几年时间里,学到了为人处事、正确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因为这正是我们终身都需要的能力。
通过大学时光的学习和生活,我们的思想深度不断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变得更加透彻。大学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对我们思想深度的发展和变化有着极大的作用。
大学是一个诞生梦想、规划梦想的梦工厂,我们应该通过自己学到的点点滴滴,一点一点向我们的梦想靠近,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梦想都是由平凡人创造的。成功之前,都是最普通最平凡的人,有了梦想并去追逐。生活仍在继续,我仍在努力。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读后感
(英语 石晗玉)
常常我们会看到这么一种人,觉得他们每一天都很拼命学习,上各种各样的课程,似乎没有一点自己的私人空间了。每一天拖着疲惫的身躯,进入图书馆,晚上也会熬夜啃书,可是为什么结果却是不尽人意呢?其实一切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英语 石晗玉)
努力地秀秀样子,书包里装着满满的书,一列列书齐刷刷地叠着,可是手中却有一部手机,手机屏幕上的光一直都在闪烁着,键盘上的字不断在输出,书是抛在一边了,时间也在不断地流逝了……
对于前者的努力走秀,总是努力活成众人喜欢的样子而已,如果自己本就不喜欢,就不该将时间消耗,把自己的专注力一步步地转移,最后,养成了一种三心两意的坏习惯。这种结果,或许更为恐惧,习惯的力量,可将会是伴随人的一生的。可大可小,那为什么不试着把时间好好规划一下呢?把学习的时间缩短一点,玩的时候就该是尽兴,而工作学习的时候,尽管时间短,却是心无旁鹜地高效率学习。
还有一种看起来很是努力地学习,其实只是使用了名义上的努力,却忽略了实质意义上的努力,到底为何意义!他们确实很拼,践行能力很强,也甘愿日复一日地埋头苦干,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最后的最后,却是得到少得可怜的报酬。投入与收获并没有很好地成正相关系,或许,越到后面,投入越多,却得不到任何的进步了。只能说,他们所努力的方向,其实是赤裸裸地错误了。
这些人可以说是行动上的巨人,可却是思维上的矮人。因为他们懒得思考,不愿思考,觉得思考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对于他们而言,你只要告诉他们一个方法论,他们便会去践行了,却没有考虑到矛盾普遍性后的特殊性,这些方法,到底适不适合他自己呢?方向的问题,是一切先决力量。永远只有做正确的事,才会有好的结果。永远不要奢望用战略上的努力,来掩盖你思维上的懒惰,因为只有两者的配合,你的执行力才在思维力的发散下,成功的概率更高!
追梦若冷,就用希望去暖
寻梦之旅,难免磕磕碰碰,只是,最后我们还是可以抵达,又或许,一直都在密林中,转来转去,最后只能是心灰意冷,看不到光,也没有了方向了!
不得不承认,追梦路上,曲曲折折,迂回着,盘旋着,你总是感觉自己绕了弯路了,心情压抑,产生了怀疑自己的情绪了。可哪知,这世上其实并不存在着一条白走的路,你走过的路,艰辛着,飘洒的汗水,浇灌着,每付出的一份努力,耕耘着……
即使迈错了几步,那又何妨呢?人一生,便是在不断的尝试中,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的。你的失误,你的迷失,你的所谓的枉费,最终只是为了你的青春,成长成最好的模样!
而若是追梦路上,心冷了,那便试着用心底的阳光来寻梦吧!谁的青春,不曾迷茫过呢?谁的心,不曾冰冷过呢?只是,有人选择了向阳之木,挣扎向上,努力汲取阳光雨露,为了更好而成长。只是愿这世间所有的寻梦之人,都耐得住寂寞,愿意用暖阳,换取一份希望,一直都保持着这份暖暖的希望之光,常驻心中,永远不灭……
李尚龙老师说,贫穷的时候,可以使人保持一份意志,只要你努力上进,到了一定时候,该有的便都会有,只是,我们需要抓住大学最后的时光,去拼尽一切努力学习。
缓缓地,抛开一切的喧嚣;静静地,阅读着每一本有灵魂的书;伴随着清风,书一页又一页地翻开,由厚到薄,知识由薄到厚,心是无比充实……这样子的日子,才是我们想要追求的,青春的样子,向阳并一生与书相随,留下的云痕,在天空里,虽然是淡淡的,但却是美丽的……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读后感
(计测 靳茂发)
读完《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这本书,很是感触。正像书中所,你有没有真正地努力只有自己明白,“骗别人很容易,骗自己更容易,但是,骗这个世界有点儿难。”真正有效率的时间,是那些你不在朋友圈的时间,不向别人炫耀的时间。而事实上,不管你有多少朋友,多么光彩夺目的亲戚,你永远需要应对的是你自己。(计测 靳茂发)
努力不只是埋头苦干,还要找准方向,错误的事情不要坚持。沈嘉柯说:人生之路有两种,择大门走险路,过窄门而宽途。意思是,你选取了最捷径的,你会发现捷径背后各种险峻斗争。你选了一条看似更加艰难的路,走下去未必差,甚至更加宽阔。
有的人说卖鸡蛋灌饼一个月好几万,那为什么你没有去?是因为你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的人觉得成功是赚很多钱,而有的人觉得成功是获得心灵的平和与宁静。所以我们还是走在自己的路上,没有都去唱歌、当演员,没有都去贩毒、去医院倒卖高价号。我们既受眼光所限,但也被内心指引着走向自己向往的方向。
想要变得卓越,就不要想着一蹴而就,不要以为商业大亨一下子就能看到商机,那是因为他一向以来在商场上的摸爬滚打,使他拥有了足够的经验和前瞻性。他的失败也许你只是没有看见。所以读成功学时千万不要断章取义,不要只看他写出来的东西,那些没有写出来的,却有可能是十分关键的。
有些人很年轻就在羡慕别人有这有那,自己却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小小的梦想,都不好意思对别人说。其实梦想无分大小,只要让自己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就好。
因为你不是为别人的目标而活,如果你什么都不做,那就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所以,不要管别人怎样嘲笑你。
也许我们的很多外在条件不像别人那么好,但是不能因此而放弃努力,只要这天的自己和昨日比有进步就好。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 英语 刘新湉)
《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是一个人面对巨大的苦难时,要来拯救自己的内在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关于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和劳动人们生存的社会所应担负职责的思考。作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ctor E Frankl) 经历过世界第二大战,根据他的人生经历, 他的作品的特点都是在如何思考并获得生意的意义。
我曾经读过作者的《强制收容所的一位心理学者的体验》这一本书。被赞不绝口的史上最大的地狱体验的报告,静静地描写人类的伟大和悲惨。这次老师给我推荐的又是弗兰克尔的书,让我考虑思考生命的意义,因为它很重要。
作者把生命的意义分析为三个方面。过去,现在,未来。
活着只为过去美好的回忆,进入集中营以前是一名医生,每当他回忆到那些治病人的情景,他就感觉特别好,他想活着,哪怕集中营里的生活再痛苦,他回忆其那片刻的美好,便会整个人都兴奋起来,多想一直这样在里边,更不舍离开这个世界。
活着只为现在的爱与被爱在集中引力的时候,他并不这样死活,但是每当他想起妻子,他爱着他的妻。让他一直坚持。
活着还有对未来的希望,有的时候我们总会想明天会怎么样?在集中营的他们一样就是这样,又一个念头,支撑着活下去。因为谁都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都要为美好的未来努力拼命。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一定是充满希望的,是希望让他们坚持活着。
但在现代这个世界生活社会上,我们真的明白为什么我们要活着?真的去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已经有很好的条件下,但还有人在说自己不幸福,为什么?我有疑问。
从客观的观点看自己,有时候停一下跑步,可以坐下了思考生命的意义,才会懂得珍惜生命, 懂得生命的意义,才会去做最真最善最好的自己,对周边的人理解。而追寻生命的意义就存在于平凡生活过程本身。

(英语 张蕊)
这本书是老师介绍给我们的,我花了几天把他听完,虽然不能说全部的东西都了解透彻,但是说有去发是绝对的。这本书的目录很有针对性,并且言简意赅,结构很有逻辑性,这样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让我们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第一,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能有拖延症。大学的课余时间有很多,不像以前一样,总有老师管着我们,父母也不会时时在身边监督我们,于是很多人开始懈怠了。这时候,传说中的拖延症就开始泛滥,扩张。正如本书所说,大学中普遍的拖延症:考试前一周才复习,假期快结束才开始熬夜补作业等等,都是拖延症的成就。长此以往积累下去,拖延症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到最后会影响我们最终制定的目标。因此,要克服拖延症,就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如果一开始就把某个任务积极的去完成了,那么接下来的空余时间,我们就可以放心的大胆的去玩耍,去学习其他的知识,不用到最后期限的时候熬夜加班那么辛苦。
第二,要学会与人相处,在这段疫情时间中,学生因病情原因导致无法开学,一直处于网课阶段,但正是因为这样,同学们的关系变得更好了,私下也会问候一下。本书中涉及了学会有朋友相处的部分,看了这本书后,我总结出,与他人相处,基本来说要五点: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宽容待人,诚实守信,善于合作。这五点看上去,我们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有时候实践起来,却不一定都能做到。所以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时时以这五点要求自己,直到习惯成自然为止。
第三,要学会学习。本书中说了这么一句话,‘要学会自学才算读过大学’,而其中提到的自学方法,便是‘分析背景,找准问题,提出对策,落实行动,评估效果。’我想,如果我能自学韩语,我要分析的背景,便是我为什么要自学这门课程,我要在多长时间内达到怎样的效果,我要找的参考书是哪些,分析完背景之后,便是找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计划落实到行动中,最后评估学习的效果。
第四,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为未来的求职努力。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要做一份自己的职业规划,要想一想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自己未来就业需要哪些‘敲门砖’,为了这些‘敲门砖’,要做出怎样的努力?未来自己的就业中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职业礼仪有哪些等等。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我们的生活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学习方面和就业方面都给了我们不少启发。我很庆幸老师让我读的是这本书,而且还是在上学阶段看的,而不是毕业之后。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
(计测 郭渊)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就感觉特别新奇,一般来说都是和时间竞争、和时间赛跑、时间管理之类的书籍。可是,把时间当做朋友,还是第一次见,那么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魅力。(计测 郭渊)
下面是我个人的拙见:
先普及一下时间这个概念,在我心目中,时间就是岁月,就是生活,就是工作。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困境时什么,是不是时间不够,还是不能自律,了解好之后就是要精确感知时间,自己对时间的把控要恰到好处,而把控最好的工具是:纸和笔。
假如说时间管理是每天的任务清单还有待完成的事项,那么感知时间就是认识它,并熟悉它,把时间做到细分化,精确化,减少不必要浪费,因为耗不起,谁也不想无缘无故冷冰冰对待一个朋友。
每个人都有心智,只是还不知道有没有开启,还不知道自己的心智是什么,甚至还是不了解心智到底是什么,一个人的“心智”是指一个人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心智去了解身边的事物和世界。“心智”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要阶段,自己每次获得一次进步之后,其实也是心智在升级和主动起作用。
怎么与时间做个好朋友,不是管理时间,然后再去做朋友,而是通过管理自己去和时间做朋友,也是走向自律的表现,给自己制定的任务,并用最好的工具记录下来,然后逐步实行。
但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开启心智,本书的着重点都在心智的了解,心智的开启,心智的培养上,那认识心智之后,怎么开启,开启第一步就是要和时间握手言和,而不是敷衍时间,只有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实践,你才有获得心智的力量的资本,这个资本是时间给你的。最好的心智培养是,打开书籍,认真的去看好书,了解书中的精华,书本是获得知识的直接来源,你心智的强大与否,刚好和你的知识和见识有很大的联系,不要觉得自己读完一本书就获得一股能量,那也只是觉得,因为你还没真正理解时间的本质。
你的心智会帮你渡过一些不必要的大坑,比如那些“成功学”,还有一些很励志的鸡汤,当你看的越多的时候,你的心智不自觉就会下降,因为你在这个时候已经对时间的认知免疫了。如果你的心智在你强大的知识下起作用,你就会有自己的思维,虽然不是那种批判性思维,但至少自己还会去思考,思考又是本书的一大重点,思考是表面,只有深入思考才能辅助你的心智成长,深入思考不是急于求成,是思维的总和,也就是综合性思维,凡事都有自己独当一面的看法,当热,这个独当一面不是你骄傲的资本,而是心智的强大,自己的自信。
本书的核心关键:把时间当做朋友,要知道心智的强大、深入思考、还有更节省时间的方法:学习再学习。
阅读的快乐

(计测 董继业)
这本书第一站是小人国利立浦特。小人国的确小,格列佛一只手就能拖动他们的整只海军舰队。大致说来这是个十二分之一的微缩国度。作者耐心的描述格列佛一餐吃了多少鸡鸭牛羊,喝了多少桶酒等等,反复的提醒读者牢记这个比例。例如,小人国的国民为了把他这个庞然大物运到京城,动用了五百名工匠,搭建了一个长七英尺、宽四英尺、有二十二个轮子的木架:但是主要的困难是怎样把作者抬到车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竖起了八十根一英尺高的柱子。工人们用带子捆绑住作者的脖子、手、脚和身体;然后用像作者他们包扎物品用的那么粗的绳索,一头缚在木柱顶端的滑轮上。九百条大汉一齐动手拉这些绳索,不到三个钟头,就把他抬上了架车……一万五千匹高大的御马,都有四英尺多高,拖着我向京城进发……
在这般小的玩具世界,所有的雄心和邀宠、政争和战事都不显的渺小委琐。而我们庞大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如果我们也能让全国人民的雄心衔接在一起的话,我想这会儿,我们国家已经是世界上的强国了。而后,格列佛又来到了大人国,他与大人国国王的一段对话,不仅构成对英国的批评,也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思路,并使它们互为评议。《格列佛游记》的讽刺在揭示现状的同时,也构成对某些语言的模拟和挖苦。这也是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的缘故。
这个较有人情味的格列佛,把小说带向另一个层面的讽刺:即对人性的怀疑。两次尺度转换起了某种否定的作用。到了大人国,这点就变的十分明确了——因为格列佛自己也变成了“小人”:他用自己少得可怜的几片小金币向那里的巨人讨好;他弄刀舞剑,展示自己的勇武;他和王后宠爱的侏儒闹矛盾、斗心机。但他的讨好保护人的行动又实属迫不得已——因为他随时可能被任何外在的力量伤害。
如此,对社会现状的批评便进而转化为对普遍人性的怀疑。关于“钱”的一段深入肯綮的评论就实例证。在第4卷,格列佛来到没有金钱、没有军队警察的马国,为了让他的慧驷马主明白人何以会义无返顾地去欺骗抢劫、杀人放火等。这是这本书的关键。
总之,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就是对一个国家的这种点评和讽刺,而让我喜欢。

文章讲述了清末时期阿Q在未庄的言行举止。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他那著名的精神胜利法。当别人抓住他的辫子,在墙壁上碰了几个响头时,他竟会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当别人嘲笑他头上的癞疮疤时,他会说:“你还不配„„”就是这样一个有些呆傻的小人物,却也想跟着革命党一起造反。最后,又糊里糊涂的被抓了起来,处以死刑。
读了《阿Q正传》使我不难想到当时的中国,那时的清政府,就像阿Q一样软弱,受尽欧洲列强的欺辱,忍气吞声,讨好他们。虽也有维新变法,但大势已去。当时的国民也是对世事失去了希望,丧失了古人自古留下的民族精神和气节。鲁迅先生借阿Q,警醒世人,拿起刀枪,我们不能受欺辱,我们要反抗到底!这也警示了我们后人,不能失去我们的民族精神。
难道阿Q身上没有些值得我们吸取的东西吗?我想是有的。在阿Q那时的社会也好,在现在也好,生活中处处都是困难和压力,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是不行的。虽然在《阿Q正传》里,阿Q的自信与乐观被表现的有些夸张,但还是值得人们借鉴的。若是在人们做实事,心中充满自信,人们一定会做得更好。若是人们遇到困难和挫折能乐观向上,他定能一路向前。这也是人必须的一种能力,是自己意志力的体现。不难想象,如果阿Q有勇气,有志向,有智慧的人,他定不会是这样。想想先天残疾的张海迪阿姨,她不正是有那么些阿Q精神吗?想想越王勾践,他若不像文中的阿Q一样的忍气吞声,乐观坚持,他能有最后的胜利吗?
《阿Q正传》一定还有许多能使人获益的东西,大家也不妨读一读,品一品吧!